陈坚(本名陈光荣),号石上耕夫,瓦砚斋主人,中国当代书画大家,1951年 11月生于四川金堂,师承于右任先生及胡公石先生。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草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印研究院书画家,中国书画名家网艺委会会员,中国佛教艺术书画院院士,中国黄河文化书画院院士,中国香港书画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廉政书画院四川分院研究员,中国香港书画网艺术顾问,大家查终身会员。
陈坚为当代艺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被《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收藏》、《中国美术》、《中国艺术》、《中外画刊》、《人民日报海外版》、《艺术与财富》、《艺术与价值》、《艺术收藏与投资》、《鉴赏.收藏》、《书画苑》、《书画经济》、《出山书画》、《中国收藏家指南》、《四川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名流》、《国际商报》、《收藏快报》、《世界知识画报》、《中国楹联报》、《中国书画家报》等数十家国家权威媒体及专业报刊采访报道并高度评价。多次应邀参加国家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国标准草书学社、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中国廉政书画院等单位组织的重大展赛活动并获得一等奖、银奖、优秀奖等重要奖项。先后有作品在中国革命博物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炎黄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鲁迅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展览馆、中国文联文艺家展览馆、中国长城博物馆、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黑龙江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敦煌美术馆、银川美术馆、郑州国际展览中心、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广州世贸博览馆、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深圳墨宝园、香港大会堂 、台北中山纪念堂、泰国国宾大酒店、新加坡狮城名人美术馆、英国萨奇画廊、日本日中友好会馆等重要地方展出。部分精作被开封翰园碑林、安徽圣泉碑林、大别山将军碑林、云南文山碑林、重庆华岩寺、广东莲花寺、陕西昭惠寺.陕西大兴善寺.陕西海莲寺、陕西至相寺、陕西八仙庵、陕西净业寺、陕西罔极寺、陕西水陆庵、陕西兴教寺、陕西仙游寺、陕西大佛寺、贵州九灵山寺、贵州觉园尼庵、四川慈云寺.四川灵开寺,江西静凉寺、江西宝峰寺、河南净土寺、海南玉蟾宫等文物单位收藏或刊石。鉴于陈坚杰出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化报》美术评论家张春生、《鉴赏·收藏》主编张开、《东方之子》总编雷一鸣、美术评论家张明磊、美术评论家石言、《中国收藏》的专家及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的国家顶级权威专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邵华将军、周克玉将军等中外名流也特邀收藏其作品。并应邀为南京慈善总会、江苏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中国红十字会春蕾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全国书画名家抗震救灾义卖会、第 29届北京奥委会及中央军委命名的“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捐贈作品。先后荣获“20世纪国际艺术名家教授成就奖”、“中国百年风云人物金奖”、“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中华艺苑名家”、“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著名书法大师”、“中华一代艺术大师”、“感动中国杰出文化传承人”、“中国最具影响力书画名家”、“中国翰墨传承巨匠”等艺术荣誉。
陈坚自幼潜心艺海.诗书画印兼擅。其隶书浑穆高旷.神闲意足.化古入新而完成千年嬗变;其草书上承三代篆籀,两汉隶书,苍劲遒逸、风骨烂漫,有自然天趣之妙,而别具一格;其行隶,拙中生雅,动中寓静,使沉埋千年的艺术奇葩又重放异彩,光照书坛;其草榜大气磅礴,形象生动,笔力千钧,撼人心魄,列于前人而无出其右;其国画,色墨共生,意境绚丽,深受海内外美术界高层专家的激赏;其篆刻,印风苍茫雄浑,刀法生辣峻健,在当今艺坛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书画同源事 妙在觉悟心——记著名书画家陈坚
当代著名书画家陈坚,师承于右任与胡公石,潜心艺海数十年,是标准草书的倡导者与笃行者。
若论书法之功,诸书皆成是高峰,尤擅草书是顶峰。先生书法以标准草书为基,汲取诸家之妙而自成一格。怀素之鸢飞鱼跃,张旭之动静咸宜,他莫不烂熟于心而游刃自如。草书之美,首重法度,次在发挥。既要写出纵横苍茫之意,又要体现疾涩张驰之态,从而将草书的气势演绎到来不可止,去不可遏的激越状态。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陈先生深知草书的修为不易,但仍然恪守正道而砥砺前行。他用笔娴熟干练,结体儒雅倜傥,章法疏朗自然,尤其是他对墨色枯湿浓淡的把握更是独具匠心,意蕴悠长。陈先生不但草书名震海内,其隶书也功深力厚,落笔慷慨,气势恢宏,寓巧于拙,寓生于熟,更显朴茂逸宕,意趣天成,甚为藏家所爱。陈先生不但书法了得,其国画更是技高一筹,笔墨简淡而禅意已远。其色,不碍墨;其墨,不碍色。远观不离坐外,近看咫尺千里,复岭蔽轻雾,行旅青山外,让山水真正成为可泊心绪的居游妙境。
书画同源事,妙在觉悟心。陈坚先生的书画贵在得法,却又善于舍法,不拘常制,才能让笔墨成为情感抒发的载体。心中无挂碍,笔底散云烟,陈先生真乃丹青妙手也!
著名书画评论家史峰2020年5月12日
意境深邃 笔墨传神
评论员文章 张明磊/文
今日评议的水墨山水画,出自四川金堂陈坚先生之手。在笔墨应用和意境营造上,他既借鉴历代名家山水的优点,又努力创造自己的面貌,形成了意境深邃与笔墨传神共存的艺术特点。
创造性绘画很难,当然也格外引人注目。陈坚笔下的流水既“清”且“活“,又有“源头”深藏不露,只在幽深神秘之处半探半躲,躲而不匿,探而不迫,给人以“牵”出来的感觉。进而又让人联想到,陈氏之水遮遮掩掩、蹦蹦跳跳地走出山谷,一路上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它们跟豆蔻年华的山妹子一样,虽然害羞,怕见生人,却又天性活泼,向往热闹,最后还是跳着、喊着、笑着、唱着走出了大山。这就是陈坚先生笔下之水给人们的美感。
全面论述“陈氏”技法,恐怕得写几本书,本文只能漫画式地稍加勾勒。
简言之,陈坚的画是从黑、白中飞出来的彩虹。黑白灰本是版画的艺术语汇,陈坚巧妙借用,极尽变化,在精心架构的同时,浓墨重写带来视觉上的震憾与雄奇,而仿佛随意泼出的微妙灰色则给人以柔和神秘之感。色泽不单是淡墨缓泻,有时亦见淡彩疾流。陈氏将水彩技法借鉴于国画之中,因此,他画作中的彩色部分,有着表现力极为丰富的精彩肌理效果,那是天人合一的神韵, 是动情的诗句,如沁心的音乐。欣赏陈坚的画,你会感到画面雄浑的气魄与纤柔的抒情非常协调,作品既简明清晰而又浑厚凝重。这种风格在他的山水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凡画都需要形式美,中国画的点、线、面,都具有非常明确的审美价值。陈坚先生的画好,在于他是娴熟统一形式与内涵的高手。传统中国画的点线面在他的画里又有了全新的发展。墨分浓、淡、干、湿的运用,他精到熟练,并兼施色彩以增加变化。飞线下点常出人意料,空白考究多令人深思。所有技法上的皴、擦、点、染,都服务于他的意境营造,用起来轻松自如,水到渠成。
观他的画,如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越看越有味道,越品越提精神。
陈坚先生画画是带感情的,但绝不把消沉的一己私情注入绘画,因而能将东方美学一贯倡导的艺术作品之“神”画好,画活,将绘画作品的意境诗化。而这,正是他的山水能使观者欣赏时如聆古筝,如沐清泉,如闻幽香,使人心旷神怡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陈坚的画展示了明天的艺术。他没有局限于表现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传统和审美,而是表达了宇宙的美学历程和哲学思想。” 这是他对绘画艺术一种独立、特殊的认知。因此,陈先生的每一幅画都能有所寄意,情动于心,且气格纯正,形成了新一代大家风范,在今日之艺坛树起一面具有传统经典意味,古意盎然而又清新扑面的艺术旗帜。
水墨画对所状之物不强调形似,但强调神似,更强调立意。形太似媚俗,神不似乏味,立意欠佳则品位不高。现居四川金堂从事书画工作的陈坚,想必深知个中三昧,该简略者简之,该强化者强之,因而奉献给观众的是一批优秀的水墨作品。其中,《山里桃花艳》便是一幅影响当代画坛的经典之作。
《山里桃花艳》立意于静。静无具象,眼观不及,唯可凭感觉意会。静让笔墨无法直接描述,只能通过描绘特殊静谧氛围下的种种客观物体加以烘托。这就需要独具慧眼的观察,并将自己融入画中,用心去感受静谧里的物光声色,与其产生和谐与共鸣,虔诚地企求灵感一现,于是意从心出,借景现形。同时,施以传神的笔墨形态,将其结构为静的清新意境,这难道不是陈坚创作《山里桃花艳》的过程么?陈坚善于描绘他观赏自然山水时的独特感受。他画《山里桃花艳》,因江南水乡清新幽雅,心情爽朗,感觉到周围的景物甚至于空气都经过清洗过滤,一尘不染。
他画《春眺蜀山》,水波帆影,清新雅致,孤帆一点藏于港湾,静得可以听到树木的呼吸、触动到河面微微颤动的波澜。陈坚的笔墨从传统中化出,又糅进了他观察、提炼自然景物所得,所以清灵飘逸,富于变化,表现力极强。他追求画面的清新明快与寓意的绝尘脱俗。静观其作,如入画境,顿觉清风拂面。陈坚作画时神遣毫端,情融笔墨,编织出他静观自然山水时的某种感觉,正是这种凝于画中,难以言表的灵感,把读者引领到画作意境中去,一时忘了自己只是一个欣赏者。
在《春眺蜀山》中,陈坚勾勒渲染的物体是树、云、水、船,皆形简而神足,并各司其职,呼应顾盼,巧妙地协奏出一曲月暗、风宁、水息、船眠的静谧之歌。乍观此图,犹觉静气袭人;受其熏染,顿感心静意安,繁忙一天的躁动思绪便不翼而飞了。
陈坚的山水画,真让人神往!
笔苍墨润画清秀
张春生/文
陈坚先生善画山水,日前曾得朱泊先生“纵横郁勃”四字的评价。这个评价很高,道出了陈画笔墨苍润而构图雄健的艺术特色。但陈先生不只擅长水墨山水画,亦擅长书法。如果说他的书法是 以“简约豪放”取胜的话,那么,他的水墨山水则以“纵横清秀”见长。
试读他的《蜀山春色图》。画中所绘仅水与山,亲拥两丛,笔墨清秀,构图简约,具有典型的文人气质。所绘自然景物虽然不多,却能让人强烈地感到,那山、那水、那一片片绿色、那一丝丝清新,在心灵深处的感撼。不难看出,那是他反复观察山水后,经过艺术的浓缩与净化,并巧妙地组合成人间化境。画中山、水、石共处一隅,显得特别纯朴自然,而简约的构图正是这种纯朴的自然呈现。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具有本能的意境倾向,通过视知对象产生丰富的联想,以便悟出画家的寓意之所在,陈先生的《蜀山春色图》正好能够满足观者的这一心理要求。朱泊先生特意提到“水之所以清,在于不染;石之所以坚,在于凝重;山之所以俏,在于清秀”,更将观众引向深层次的思考。
文人画讲究书卷气,作者通过诗、书、画、印的综合应用而展现其外在的美和内涵的文化底蕴。陈坚先生的《蜀山春色图》确实属于具有时代气息的经典文人之作。
推陈出新数风流 山坚水明步古今
——记著名书法家陈坚的艺术人生
陈坚不仅是著名的书家,同时也是近年来名动海内外的实力派画家,他所创作的山水画纵横郁勃、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观者无不赞叹,令藏家爱不释手。艺术创作的空间是无限的,挖掘和创造出一种丰富的艺术语言,其本身就是艺术之意蕴所在。陈坚的画不刻意追求景物景象的形似,只求其神似,这正是东方艺术与大自然不谋而合的神韵之美。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形象是心灵移情的产物。在山水画创作中只有钟情于此,寄情于此,才能把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转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才会创作出独具个人风格的绘画作品。仔细观赏画家陈坚的作品时,你会被这种即景即情、笔精墨妙的佳构所倾倒,你会慢慢地体悟到他笔下的韵致正源于他自己情感思维的深邃独到之处。
以笔者的陋见,陈坚是借鉴西方的形式规律整合东方的情韵与形色关系,他要在中国山水画传统的继承和创造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作品在讲究笔情墨韵的基础上,强化色彩的表现力,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结构出动人的新境界。 他的独特艺术语言在于把西方绘画的丰富色彩融入到传统笔墨的表现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互为交融,相映生辉,以彩墨法创造出一种既有东方美学底蕴又有西方审美情趣的新图式。这种新意的山水画挣脱了单一的中国传统审美绘画体系,以鲜明的矿物色和水性色交错使用,或以透明色铺就大的色调,或以浓色覆盖叠加,“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营造出中国山水画“笔情、墨趣、色辉”的新意境。在陈坚山水画的艺术创作中,是画家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人性与自然的渗透,是艺术形象与生命力的结合。由此可见,构成作品的艺术品格核心主要不在题材、技法本身,而是对整个大自然的生动景象,经过人格化的情感梳理,创造出一种物我相融、天然宛成的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一种诗情般的意境,这便是陈坚山水画创作的灵魂。
东方之子总编/雷一鸣
拜读祝允明草书《赤壁赋》有感
作者:陈坚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又号枝指生,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应天府通判。是明朝中期最杰出的书法家,有明朝第一之称。他和沈周、文征明、唐寅、吴宽等友善。祝氏不但楷书精熟,而草书尤为拔萃。
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年),祝氏已届六十四岁之高龄,当年八月望夜,小宴中庭,月色如昼,祝氏酒后诵东坡之《赤壁赋》,情动于中,命仆篝灯待候,笔走龙蛇,一篇传世名作转眼问世。祝氏在这篇作品中用笔潇洒自然,毫无半点做作之气,深得“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耳”之诣趣。古人云:“用笔如锥画沙、印印泥。”循两千多年之书法史,不但钟、张、羲、献,而后欧、虞、褚、薛均遵从其说。唐张旭在草书《古诗四贴》中创造了一个瑰丽变幻的点线世界,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察其用笔也深得古人法意。锥画沙、印印泥,果真有此神力吗?是神,也非神。近代康南海先生论书云:“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无起止,即藏锋也。”一语破的。祝氏草书上承羲献衣钵,精研历代草圣法贴,穷毕生之精力,成为明代集大成者,实为不易之事。祝氏《赤壁赋》草书,不但是明代书法之精品,而且足以和历代法帖比美。前人云:《兰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祝氏草书《赤壁赋》也遵从其理,通篇气韵贯通,似断非断,似倚非倚,字字神在,处处意生,真令人沉湎其中,忘乎所以。明代书家归昌世曾言其草书:“长枪大戟,袒裸入阵耳”。其实,并不尽然。像《赤壁赋》这样的才子书法哪里有什么野气?!陈振镰先生在《历代书法欣赏》中谈到祝氏草书曾说:“遑论宋人黄山谷,即是上攀旭素大家,以此狂态也堪可厕身其列而不愧。”真是行家之论。
联想当今书坛,其行草书能臻较高境界者,除少数书家外,其余不足观。很多“名家”结体随意,用笔恣肆无羁,其浮躁之心态让人一览无余。少数书家为掩其浅薄之象,或故作高深,点划粘滞;或佯装“颠狂“,笔法尽失;或烂逞姿媚,扭妮作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当今书坛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而造成学术水准不够的通病,影响了书法艺术的正常发展,更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建立。为了让那些假名家暴光,让我们沉下心来,仔细品味一下象祝枝山所书的《赤壁赋》这样的名家之作吧。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