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中国哲学思想纵横(第96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康清浊录音整理 薛金银录制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近照
谈论哲学思想,自然离不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物质的本原和属性的问题。关于辩证法,是辩证的方法,是来源于古希腊语的。在古希腊的时代,有人在辩论的过程中去发现对方论点的矛盾,从而去探索真理的方法是辩证法。它是一种交谈、论战的意思。那么,形而上学呢?形而上学有两种来源,一个还是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去世以后,有人编篡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时候,就把他研究有形物体的著作称之为物理学,把他探索哲学的部分称之为“物理学之后”,后来人们在翻译为中文的时候就翻译成了“形而上学”。而我国的形而上学是最早来源于《易.系辞》当中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这么个意思。比如说,关于物质的本原和属性的问题,我们自然就想到了老子提出的“有”和“无”之间的概念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出了“有生于无”,在《道德经》第四章提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提出了“有”“无”这种概念。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我前面讲了墨子的科学观、宇宙观、时空观、运动观。今天我们接着谈墨子的有无观。墨子和老子是对着干的。老子提出了“有生于无”,墨子提出了“万物生于有”,他俩是不一样的哲学观点。他对无和有进行了一种解释。他说“关于无有两种,一种是历史上本来就有,后来消失了,你不能说叫做“无”吧,这种无是一种。另外一种是“本来就不存在的”,他还用实例来说,给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历史上有一种飞禽,到后来消失了,你不能说没有这种飞禽;另一种是天塌陷下来,就从来没有发生过。他对于无的两种情况进行了一种探索。实际上,他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就提出了物质的本原和属性问题。“有”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物质的客观属性都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反应。他还举例子说,我们所说的“热”是由于太阳存在,我们以此为参照,才有了热的感觉。比如他说“石头”,由于石头的存在,我们才能感觉到石头的形状和颜色。在这里实际上他有一种朴素的哲学观念,即:客观属性。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反应。如果没有了客观物质的存在,也就无所谓属性的表现了。他完全有了自己的一个思考的逻辑。我也常常说,哲学观的形成也就是自己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与自己的科学知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自己的社会实践得出的一种认知。那么,墨子提出了这么一种“有无本原”的哲学观念,我个人认为他应该是中国实用哲学的鼻祖,尽管他在自己的哲学观念(有无观念)中并不像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一个哲学学派的形成,只要可以这样自圆其说了,就可以形成自己完整的哲学概念,而他是用一个真实存在的客观事物对老子“有无”的哲学观念进行反驳。春秋战国时代,可以说是思想迭出,思想家群星灿烂的时代。他们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维,追求自己的思想,建立自己的世界观、认识论和人生观的。所以说,春秋战国时代应该是思想最为活跃,最为蓬勃,最为理想的时代。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关于“有无”的哲学观,我们再看一看佛教。佛教有一个“色”和“空”之间的关系问题,他用“相”将“色”和“空”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的哲学是探讨来源和发展的问题,他是联系和统一的问题。“有生于无”从而产生了万事万物,我们探索的是这么一个链条。他们探究的是一个环。我们再看一看古印度的《吠陀经》,他对有无是如何阐发的。我前面已经讲过了,从逻辑学上,他说“有”和“无”是一对矛盾,他用一个“非”字(非有,非无),对这对矛盾给予了否定,在否定当中达到了一种统一。你看这种观点和佛教的“空”和“色”用“相”去联系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从哲学的本体论上来论述,“有”或者“无”是一种现象,“非有”“非无”是个本体。你看,一种是现象,一种是本体。“有”和“无”非实在,再附会到本体论当中,又具有了统一性,他们的哲学观点是一种闭环的。老子的观点是万事万物生于有,是一种链条式的观点。因为他要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所以是一种由本原到社会到人这么一种线条发展的。而墨子的有无观,也是着重物质的属性和本原的关系问题,因为这种观点是建立在他的实践之上的。关于他的实践,以后我还会详细讲解的。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