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中国哲学思想纵横(第381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康清浊录音整理 薛金银录制
元宇宙保险开创者、元宇宙哲学开创者张胜利在介绍元宇宙中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是古希腊杰出的全才。他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他这些语言与我们熟知的佛教极为类似。我们先看看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在佛法中“是”就是真实,正确的,“非”则是颠倒,错误的。如果这一认识符合宇宙人生真相,就是真实的,“是”的;如果这一认识不符合客观事实,是出于我们相当然,那它就是错误的,“非”的。传统佛教和传统基督教都是持实在论立场的,但是佛经和《圣经》中同时包含了非实在论的哲学思想。它们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存在,而只是体现人的生命状态。佛法的“无我”,只是要去除“我执”,但是那个“我的主体性”,“我的意识空间”,“我的心”还是还必须存在,成佛的我,才是真我。佛教跟人类所有的思想观念一样,自己内部有一根本性,巨大的悖论与冲突,这与基督教上帝理论含有自己内部有一种根本性、巨大的悖论与冲突是一样的。修行人离开自我意识就是死。自我意识是认识外部客观事物的条件,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在印度吠陀时期,印度虽然已经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这些思想尚未完全摆脱巫术和神话的束缚,很难说它们是真正的,系统化的哲学理论。在奥义书时期,印度才真正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至奥义书时期,“梵”已成为抽象哲学概念。奥义书哲学家对梵的论证分为两种:1、按否定方式表达,通过不断否定梵 有 具体性质,才能领悟它的最高本质。如:在《广森林奥义书》中梵被描述为:“非粗、非细、非短、非长......等等,无影、无岸、无风、无空、无眼、无耳......等等,这就是所谓的“不可说”,梵,既无可感触,不可定义,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对于梵只能说,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只能权宜的以否定的方式表述它的不可表述的本体。2、按肯定方式描述,梵被描述为6个相征:智、受乐、有、无、终、妙乐和安固。被描述为世界万物的始基。在奥义书中这些思想家采用不断否定的方式来表述梵,主要是为了突出它的至高无上的意义。表明它的万物本体地位。奥义书篇幅虽多,其主旨旨在“大梵”与“自我”的相互关系而已,宇宙间万事万物皆在大梵中,大梵也体现在万事万物中。万物存在,存在因知觉而真。而佛教哲学的核心就是否定之再否定。第一次否定的是世俗观念和外道观念。第一次被否定的世俗观念主要是:常、乐、我、净,否定的观念是无常、苦、无我、不净观。第二次否定的自家建立起来的非究竟世俗谛观念,从而建立终极真理——自性空。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在从奥义书到婆罗门教,佛教中都存在着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佛教中的大乘流派系统以及婆罗门教中的吠檀多派和瑜伽派使用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较为突出。随着历史上印度文化的大量对外传播,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对不少民族有明显的影响。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佛在《金刚经》里否定了我们认知的一切境界。在《金刚经》里佛总是强调,“佛说......既非......故言说......。明确告诉你,不论是什么,都不存在,只是言说而已。否定思维是佛教所特有的重要思维方式。佛教追求超越现实的人生理想境界。除了运用直觉思维外,还运用否定思维,以否定现实的真实,赞美肯定理想。这种否定思维是奠定在相对性的原理和以破为立的方法论的基础上的。在中国文化中,否定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展。道教强调顺应自然观念,实际就是肯定思维的运用。它同时肯定人的形神不灭,成仙得道。儒家讲现实,不重玄想和否定。佛教的否定思维方式具有两重性。它在否定人和事物的客观真实存在的同时也否定人和事物的主宰性、永恒性,并揭示了名称、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差异、矛盾。佛教的中国发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德谟克利特成人之后到雅典、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在哲学的叙述中用到“非存在”的否定思维,这也有可能是受到古印度否定思维的影响也未可知。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
查看更多评论